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党群工作 > 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

老医生有话说—行医杂记(连载8)

老医生有话说     


     作者:丰南区医院 赵文堂      



      从医六十年,治病上万千,患者千姿百态,个个铭记心间,找出几件事,茶余饭后做笑谈。

行医杂记之八


《实用内科学——我的良师益友




实用内科学,永远的良师益友



我是一个工作在基层医院的内科医生,在50多年的行医中,《实用内科学》始终是我形影不离的良师益友。学医时经常是手不释卷,汲取营养。临床上它是诊断疾病的规范,治疗疾病的工具,做好医生的准则。就连发生医患纠纷时,它也能帮助医生说话,化干戈为玉帛,受益良多。

八十年代初,由于条件所限,基层医院分科不细,对很多罕见病例不能及时做出诊断是常有的事,因而延误治疗,给病人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1986年6月的一天,我们收治一例52岁的中年女性患者,主诉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四肢无力,血压260/130毫米汞柱,血钾2.5mmol/L,神经系统呈现肌腱反射减弱,四肢肌张力下降,病情危重。患者症状清晰,但诊断医生之间却产生了分歧,有人认为这是典型的“高血压脑病”,也有人认为这符合“低血钾性周期性麻痹”,一时不能统一思想,于是全科医生讨论病例,并请教《实用内科学》。当大家打开80版《实用内科学》下册2342页时,眼前突然一亮,这不是典型的“醛固酮增多症”吗?大家心情异常激动,齐声感谢《实用内科学》的指导。于是把此章节细细阅读数遍,充实检验项目,制定治疗方案,使患者很快痊愈出院。以后我科又连续确诊这类病人5例,均未漏诊,医技得到很大提高。


在日常行医工作中,由于医患之间站的角度不同,对病情的理解也不一,分歧是很难免的,当发生医疗纠纷时,首先想到的是以《实用内科学》为依据,据理力争,顺利平息医患之间的分歧。1981年8月份,我们收治一例35岁流行性乙型脑膜炎男性患者,因病情危重,合并症较多,最后经抢救无效不治身亡,家属对医院诊断提出异议,当时医院既无CT又无核磁,只能靠临床症状和腰穿脑脊液化验来进行诊断,当我们将80版《实用内科学》上册翻到384页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脊液改变对比表给家属看时,家属立即烟消云散,表示认同,一场剑拔弩张的医疗纠纷就这样平息了。

《实用内科学》最大的特点是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条索清楚、便于査找、紧跟发展、理论权威。就连世界上闹得纷纷扬扬的SARS病、禽流感,也都能从《实用内科学》中找到答案,使读者非常欣慰、充实。现在的基层医院,条件已大为改观,设备先进,分科细致,诊断率和治愈率都有很大的提高,但《实用内科学》依然是我们忠实的良师益友,不论是紧张工作之余,还是闲暇之时,总是要翻阅一下,一方面是充实知识,另一方面也是怀旧情结,联络感情。《实用内科学》永远是我们基层医生的良师益友,对它终生敬仰,谢谢你,《实用内科学》!





我们已在网站上陆续刊登了八期我院原副院长赵文堂的系列文章——老医生有话说。我们老一辈的从医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多年感悟为我们年轻一代做出了榜样,我们唯有更努力才能不辜负前辈们为我们打下的良好基础。欢迎大家积极留言交流感受,分享工作中的喜怒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