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党群工作 > 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二等奖—信仰·力量


信仰▪力量


十年风雨、四十载春秋,于一个年轻人,已是耄耋老人;于一段时间,只是历史的一瞬;于一个单位,却是难以磨灭的发展历程。 


丰南区医院抗震重建纪实

按提前约定,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们一行三人去了医院曾经的老领导李小春书记的家。轻轻敲几下门,李书记爽朗的声音透过门缝传了出来,门开了,一个高大的身影出现在眼前。这精神头哪像八十六岁的老人呢?互相介绍说明来意后,坐在客厅光影里的李书记陷入了沉思。我们都知道,唐山大地震是一个无比沉痛的话题。

李书记缓缓地说,震前我们县医院70左右人,急需医疗技术人才,76年初组织委派我做卫生局革委会主任、副局长兼任县医院党支部书记。到了医院我发现人才匮乏,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检验科只能化验血尿便三大项,医院只有一台心电图机,这怎么行呢?我和李树宗院长开始谋划医院的发展。先后引进天津、唐山各地人才,选派医疗技术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那时的医院是曾经的老货站,把各房间中间打通做了门诊和病房,房子破旧,急需重建。我们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新建了三层新楼房。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医院职工怀着期待喜悦的心情等待八月一日那个搬迁的好日子。   

李书记沉吟片刻,幸亏还没搬迁啊!地震中我们的新楼房倒了,可老房子没倒。是疼痛阻滞了回忆的流畅,还是确实年代太久远了,老人的记忆有些散乱。有时,会如电影的默片般只听到时光走动的沙沙声,我们耐心地等待着。渐渐地,震后的场景在老人零零散散的回忆中拼凑成大概的轮廓。

地震当晚在新门诊楼里值班的是外科主任高绍增,他本不该值班,科里的哪位同事临时有事,他都毫不犹豫地替班。地震时他被压在了楼板下面,再也没有醒来。家人震后来院哭喊着:节假日你不休,同事有事你总是替班,你心里装着科室、同事,唯独心里没有咱们这个家,没想过你自己呀!声声哭喊喊疼了劫后余生的职工们的心。李书记说,高主任是咱们医院的老共产党员啊!接着又强调一句:是冲锋在前的模范共产党员!

医院职工有三十七人震亡。李书记记得非常清楚,杜院长记得也非常清楚,相信不只是李书记杜院长,劫后余生的老职工们都可以一一历数这些在地震中遇难的同事,他们的音容笑貌永远地留在了那个年代,留在了亲人同事的心中。李书记在地震中受了重伤,他左前额额骨骨折,腰椎骨折。他对自己伤情的叙述一掠带过,我们还是从一位仍健在的老职工的叙述中还原了李书记受伤后的情景。他躺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血淋淋地很吓人,脸上的汗水、血迹和头发黏在了一起,身体动弹不得。他不住地挣扎着想起身,不断地嘱咐着外面参加救援的同事们:你们要小心啊!有余震你们赶紧往开阔地方跑……即使转院到了外地,李书记仍心系医院,在伤情还没完全痊愈时多次恳请回来。当地医院因为李书记富有责任心和感召力,在他病情略好转后就让他当了三十几个丰南病员的负责人。李书记不断地往县医院打电话,关心震后医院重建工作,他归心似箭的心情终于在一次次地恳请下被批准提前离院,于76年底回到县医院。临告别前,我无意中发现李书记的左前额有些塌陷,左眼比右眼大很多,闭不上的样子。这是重伤留下的后遗症吧!    

震后这段时间的空白被已退休的杜院长的描述填充得丰满起来。当时,有重大人员伤亡的医院一片废墟,在这片废墟上收治源源不断涌来的病人是何其艰难啊!自己克服困难,迎难而上!职工们自发组织起来,紧急自救,救援病患,转移重病人、搭建帐篷,安置新病员。每天清晨天蒙蒙亮,一声锹响就是一声号角,职工们擦去腮边痛失亲人的泪水,不断地用手推车一车车清理着废墟。当时,医护人员伤亡近半,余下的医务人员们强忍悲伤,没日没夜地干,没有人推脱抱怨。大家的心里凝结着一股强大的力量,团结起来,共度难关!

这是无私忘我的精神!这是钢铁般的意志!这是让人肃然起敬的团队!他们心中有信仰做指引,信仰是精神世界中发出的巨大力量,它能托起沉沦的人生,点亮心灵的灯盏,给人一种精神的仰望和生命的期盼。在危难时刻,县医院党支部发挥了重要的精神感召和引领作用,正是有永恒的、崇高的信仰,引领着县医院职工克服困难,不断向前!县委陈书记当时住在县医院斜对面的招待所,他每天看向窗外时都能看见一群老老少少在废墟上干得热火朝天,他深受感动,对县医院提出了肯定和表扬。卫生部黄部长代表国家对县医院党员干部职工表示了慰问,给予了高度赞扬。

在这个让人肃然起敬的团队中,现已退休的杜院长(目前还在门诊部发挥余热)表现出色。他地震时正在北医三院进修,当天就从北京骑自行车往家里赶。赶到县城时已经是震后第二天了,家里的妻子震亡,留下了几岁的孩子,这是旁人无法体会的伤痛。听杜院长聊起来时,他提到更多的是震后重建工作。他幽默地说:震后第三天我就上班了,全科只有我和张秀荣大夫,没有上下班时间,演起了”二人转”。听到这儿我眼眶发热,将近一米八身高的强健男人如今已是头发花白的八十岁老人了,沉痛的记忆藏在他额头眼角的皱褶里,藏在他平和慈祥的笑容中。

后来来院的王恩英、邢春珍、刘景秀等年轻大夫为县医院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作为内科主任的杜嘉善按说该松一口气了,可他仍心系患者,年轻医生没有实践经验啊!每晚他都要去病房。有重病人更是去得勤。李书记住在杜嘉善的后院,到杜嘉善搬家时,李书记出来相送,郑重其事地给他作揖:你可搬走了,我睡眠轻,这回可以睡个好觉了!我们同去的姐妹三个被杜院长的诙谐逗笑了。杜院长因表现出色1982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群众到党员,从主任到院长,从壮年到暮年,一路走过来,他带领着技术力量薄弱的团队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引进新生力量,不断送医护出去进修学习,不断吸纳外院人才,不断为医院的建设添砖加瓦。到83年8月医院搬进了三层的新楼房。

    四十多年一瞬间,曾经噩梦毁医院,信仰引出强力量,钢铁意志保奉献,忌辰告慰魂灵事,已把新图换旧颜!


新的医院  新的起点



2017年,有一个日子,与众不同。平常的日子,如一缕淡淡的炊烟,如一抹云间的霞光,或许也曾让心中闪过瞬间的温暖和惊喜,就于无意中散落在时光的河里了。这一天,却不同。2017年10月27日---区医院喜迁新址。相信这一天永远刻在了区医院每位职工的心里。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院领导班子经过多次精心谋划,全院职工凝心聚力,加班加点举全院之力圆满完成了医院整体搬迁工作。新老医院不停诊的无缝对接,病人及财产的安全保障,离不开全院职工以院为家的奉献精神,以付出为己任的担当精神,以热爱为源泉的无私精神。在那个与众不同的日子里,同事们不谋而合早早来到医院,没有战斗的号角,却仿佛耳旁响起了雄壮的进行曲,忙碌的身影奔走在病房之间。在那个与众不同的日子里,虽是寒气乍现的初冬,医护、后勤、医技人员携起手来,额头上不断闪现晶莹的汗珠,扶一扶连日劳碌的腰身,此时,没有抱怨和懈怠,只有共同的心愿在心底回响。回想着搬迁前后一桩桩一件件往事,她们(他们)熟悉的身影在眼前不断变幻,更可贵的是,还有许多职工家属参与到搬家工作中。其中三哥让我印象深刻。

 三哥是人事科科长李晓霞的亲戚,他开来自家的货车帮着搬运物品。科室的物品虽说一件件用了很多年,有的已经破旧,大家仍舍不得扔掉。晓霞看我们物品不少,姐两个正愁眉不展,主动提出搬完科室物品就让三哥再多拉一车。衣柜、电脑桌、加上十几件箱子物品,哪件东西都不轻巧,装车卸车,再从新医院院门口运到四楼办公区,全仗着三哥和朋友两个男人的力气,我们几个女同志也就是搭把手。帮我们摆好衣柜、电脑桌后,我们又想调调位置。时间已过晌午,本来要走的他又一脸笑容地跟过来,帮我们摆好。公司还有很多活儿等着他,他一口水没喝就风风火火地走了,我们心里很过意不去。搬家后很长时间我们聊起三哥这个人,心里依然感动。后来又听说有很多职工家属、亲戚都为医院顺利搬迁尽己所能,无怨无悔地奉献了自己的力量。真是感人至深的一幕幕场景,如果我们的职工不是以院为家她们会发动家属亲戚帮忙搬迁吗?如果我们的职工不是发自内心对医院的热爱能倾尽全力吗?我们的医院就是我们的家!我们听说过很多国内国外在关键时刻彰显大爱的故事,确实,普通的日子里,那些爱国情怀、舍己为人的英雄奉献精神好像离我们很远,但在关键时刻,很多人骨子里深藏的大爱情怀就会大放光彩,比如医院搬迁时。

我院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经过了全院职工不断改进和完善,环境、质量和服务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变得视角更开阔,文化和时代气息更浓厚,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有了更进一步提升。丰南区新医院,在丰南人民的瞩目和期待中,不负众望旧貌换新颜。先进的叫号系统实现了“一诊室一大夫一病人”的就医环境,检查结果和胶片实现自助打印;配有层流净化系统,从设计到配置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重症医学科;拥有百级、万级层流净化和数字一体化手术间,能完成各类大中型手术的手术室;新建了高压氧科,填补了我区高压氧治疗的空白。

作为一名医院老职工,我的成长与医院息息相关。在一年又一年的历练和提升中,我感受着医院精神在我身上不断地凝聚成我对医院深深的热爱,我的医院就是我的家。爱岗敬业、进取奉献、以院为家的先进事例不断地在各个科室上演,成为了医院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一千来名干部职工在没有声音的号角声里,深藏着挚爱,默默投入到平凡而伟大的岗位中。


精神信仰是力量的源泉 文化传承是信仰的根本


我院搬迁新址一年多了,院领导班子和干部职工深感肩膀上的担子比在老医院更加沉重,如何把以院为家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医院更快更好的发展相结合摆在了所有干部职工面前。信仰是力量的源泉,职工积极向上的精神信仰是医院兴旺的根本,医院兴旺之路如家族兴旺之路,如国家兴旺之路。一代又一代区医院职工身体力行着自立、学习、厚德的医院文化传承,请让我们谨记这6个字。

自立是医院发展的根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中的这一句经典,向来被中国人当做安身立命的根基。越是有远见的领导,越是明白一个单位的兴旺必须学会自强自立。我院今年外聘了15名专家来院坐诊,为职工提供了学习进步的平台。院领导搭建好了平台,我们职工要做的不单单是依靠专家的名望,更重要的是自身水平能不断得到提升。古代大文豪范仲淹不仅在文坛上堪称一代宗师,还在政坛上叱咤风云,为范氏家族塑造出了自立自强的风骨。自立是一个家族传承不绝的根基,也是一个单位兴旺发展的根本。

学习是医院兴旺的源泉。欧阳修曾经说过“立身以立学为先”,大文豪范仲淹还专门撰写过《训子弟语》,其中着重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在范仲淹的教育下,范氏子孙无一不在学业上奋发上进,名臣良相辈出,成为世间美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事业上有所作为,才能打造我院的名医名护名科名院,才能让医院变得更强大。我院领导非常重视职工的学习、培训、进修等提升职工整体素质的机会,医务科和护理部也为职工做好了全年学习培训计划。思想道德品质的学习和医疗护理管理及业务提高的学习同等重要,正如苏轼在“三槐堂铭”中所言“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学习是一个家族兴旺的源泉,也是医院兴旺的源泉。

厚德,是一个医院强大的灵魂。从一言一行中增强自己的德行修养,就如播下善良的种子,不断地施肥灌溉,等到种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医务人员救死扶伤的崇高职业,更需要有做人德为上,做事德为先的精神品格。要遵循“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做人准则。今年大年初三遇到了一件小事,让我感触颇多。初三下午正在医院值班时,有两个中年男人敲门进来,问办理麻醉卡需要什么手续,说家里的老人肺癌晚期,这几天疼得接连吃止疼药也止不住了。我说,正是春节放假期间,行政科室初七上班才能办理。他们很失望的样子,其中高个男人嘴里喃喃着:怕是我爸等不到那天了。我心里一酸,赶忙说给医务科的人打个电话问问,需要什么手续好提前准备着。我把电话打给了医务科薄素焕副科长,我简单介绍了他们的情况,她没有丝毫犹豫,说明天她早晨来医院一趟,今天让他们回家先把村医证明信开了,让他们明天八点到医院。不能让老人那么受疼……她又嘱咐了几句他们需要准备的材料,我的眼眶一热。转身看到两个中年汉子正用手背擦着眼泪,眼圈红红的。临走连连说着谢谢,说你们医院的人真好,休班还跑一趟,我们今天是遇到好人了!医院里像薄素焕副科长这样的善行还有很多很多,有职工主动为病人买饭的,有捡到金首饰和钱费劲周折寻找失主归还的。医院里这样的好人好事数也数不清。我们的医院就因为有了这些优秀的职工,以院为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立、学习、厚德的医院文化传承,才能不断发展和提升、不断迈向一个又一个新台阶。

如今,工作在高大气派的新医院,我想我们每位职工心里的自豪之情都会油然而生。如果把医院看做是一个不断航行的巨轮,那么以院为家的奉献精神就是前行中的一盏明灯,一片风帆。扬帆远航区医院,漫漫征程永向前!丰南区医院,一路走来,经过了一年又一年的风雨兼程,承载着各届领导和50万丰南老百姓的殷殷期望,适应时代和市场的不断变化,精彩地诠释了区医院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我们的医院充满了无限蓬勃朝气,无限生机和活力;我们的医院开拓进取,从未满足现状,从未停滞不前;我们的医院秉承“厚德建院、科教兴院、人才强院”的发展战略;我们的医院一路走来,一路耕耘,一路收获!我们的医院职工为国家大厦的建设不断添砖加瓦,全国人民正沐浴着明媚的阳光,身披五彩的朝霞,面向未来灿烂的征程,不负众望,腾飞!腾飞!

 ——作者:孙悦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