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党群工作 > 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

老医生有话说—行医杂记(连载)

老医生有话说     


     作者:丰南区医院原副院长  赵文堂  

      从医六十年,治病上万千,患者千姿百态,个个铭记心间,找出几件事,茶余饭后做笑谈。


行医杂记之一

医患情深

举手之劳换来终生不忘



毛主席说,一切为了人民健康。作为一名受党培养教育多年的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是我们一生的追求,治病救人是我们的天职。不辞辛苦,不图回报,理所当然。而我们伟大的人民自古就有受人点滴之恩,终将涌泉相报的淳朴民风。因此,医患自古是一家。感情深厚,相互信任。很多人成了知心朋友,忘年之交。作为医生,只有全心全意的工作,才能报答人民的知遇之恩,才能对得起医生这个崇高的职业。

但有时我们举手之劳,却换来患者终生不忘,倾囊相报,让人感动至深。


那是在1968年6月中旬,我在河北沧州市青县医院内科担任住院医师。那时全国正搞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党中央号召我们医务人员要三下乡,从我院抽调30多名医护人员下乡拔麦子。那时我刚从医学院毕业,理所当然是主力军之一。我们的任务是到青县流河公社帮助农民抢收抢种。领导要求我们与工农兵相结合,坚持“三同”,即同吃、同住、同劳动。根据生产队的安排,每户安排2个人坚持“三同”。等分配名单宣读完后,唯独我们那户老乡不接待,原因是家里穷,无细粮,房子破,屋里脏。医生都爱干净,他们无法接待。我是农村出身,又参加过“四清”运动,对农村并不陌生,既然与工农兵相结合,咱们就不怕脏、不怕累、不怕饭菜差。于是我就和另一个姓杨的医生说,咱俩去那家看看,最好不要变动了。


按老乡的指引,我们找到那户老乡家。进门就高声道:“大娘,家里有人吗?”这时从屋里走出一位40岁左右小伙子,站在屋门口说道:“谁呀?”我们说明来意后,小伙子愣住了,看了半天才说道:“你不是县医院的赵大夫吗?”我说是。于是他马上就紧紧握住了我的手,非常热情把我们让进屋里,并说:“我到县里找过你好几次,都没找到,以为你已经调走了。今天见到你,我非常高兴!”于是让座、倒水,还说你们就在我家住吧。说着把孩子们打发到外面去玩,扫房擦地,晒被通风,收拾家里房间。又到集市上割肉买菜,忙的不亦乐乎。从此我们在他家不是吃饺子,就是吃烙併,菜有荤也有素,真像招待贵宾一样,白天我到生产队拔麦子,他总是在前面帮我拔,让我休息,使我深受感动。我和杨医生吃饭时,谈到他对我的照顾,心中大为不解。杨医生问我,你认识他吗?我说想不起来了。后来实在是憋不住了,就问他:“大哥!这是怎么回事?你对我们怎么这么好。”他说,你认识的人多,经的事多,咱们的事你早就忘了。说着他就慢慢讲述了一段我与他交往的经历。


两年前,我受县卫生局的委派,到流河卫生院举办全县赤脚医生培训班,系统教授医学常识。那年春天,气候相当冷,当地出现流行性脑膜炎大爆发,主要的受累人群是婴幼儿。由于条件差,缺医少药,死亡率相当高。他的小孩也因流脑住进卫生院,因病情危重,处于休克状态,随时有死亡的危险,因休克测不到血压,血管全部闭塞不能静脉输液,只能眼睁睁看着死亡,值班李医生非常着急,苦无良策。这时正赶上我下课赶忙叫住我,赵大夫快来帮忙,这个孩子静脉找不到,不能输液,请你给扎一下血管。静脉输液是护士的专长,医生并不内行,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完成绝非易事。因此,我扎了两次也扎不进去。这时我建议给患儿静脉切开。于是我们就在患儿小腿内踝皮肤消毒,麻药都不用打,他已经不知道疼痛,切开皮肤找到静脉,扎进输液针固定缝合包扎后,可以抢救治疗了。手术完成后我洗洗手就去上课了,也没往心里去,认为这不过是举手之劳,何足挂齿,过了多年早已忘怀。像这样的事经常遇到,从不把它当回事,认为只不过是帮忙而已。没想到这个孩子却因此而活过来了,而家属却念念不忘救命之恩。说着,他把小孩叫进来,指着说,就是他。这是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二目炯炯有神,非常机灵,十分招人喜爱,自己也觉得很庆幸他能起死回生。我说:“大哥,这是举手之劳,你没必要这么隆重招待我们,这也是我们应该做的”。他说:“救命之恩,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的”。


医患情深,铭刻在心,知恩图报,高尚达人。

作为一名医生,为这样勤劳朴实的人民服务,还有啥说的,只有竭尽全力,全心全意治病救人,才能报答他们感恩之情。



从本周开始,我们将在网站上陆续刊登我院原副院长赵文堂的系列文章——老医生有话说。赵院长自1983年调入我院,在消化疾病治疗和科研方面有很深的造诣。退休后一直关心医院的发展,更是将多年来的行医心得与年轻医生分享,让我们很受感动。我们老一辈的从医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多年感悟为我们年轻一代做出了榜样,我们唯有更努力才能不辜负前辈们为我们打下的良好基础。致敬前辈!